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

【媒体关注】服务企业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破解民营经济撑起云南“半壁江山”的“商业密码”
2023-05-23 10:15:31   来源:中国商报   

5月21日,中国商报报道了《服务企业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破解民营经济撑起云南“半壁江山”的“商业密码”》,市千方百计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,全面升级营商环境,精准服务好每一家民营企业。            

近几年,云南省市千方百计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,全面升级营商环境,精准服务好每一家民营企业。时下,民营经济生产总值已经占据的“半壁江山”,政企同心推动民营经济积蓄已久的力量正在迸发。

截至2022年年底,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2142.55 亿元,同比增长8.7%,高于云南全省4.3个百分点;高于市域生产总值增速0.6个百分点,占比为56.4%;经济增量和经济增速稳居云南省第一……这些数字充分证明,民营企业在已经牢牢扛起稳增长、稳就业的大半边天,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,其地位无可置疑、作用无可替代。

5月上旬,中国商报记者深入市多地调研采访,倾听民营企业家的心声,感知民营经济发展的温度,感受民营经济发展的脉搏。

打通服务企业“最后一公里”

,自然禀赋优越、区位优势明显、产业基础雄厚,是在新一轮发展热潮中名副其实的云南省副中心城市。

走进德方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,机器轰鸣,流水线高速转动,工人们忙着进行各类产品的生产。“目前公司的销量和订单情况比较火爆,总体上供不应求,每一天都在‘冲刺跑’。”德方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昭沛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。

“除了代办服务外,市为我们提供的成熟地块大幅提升了项目的建设速度,替我们节约了很大一笔资金。的全方位服务、全过程管控和全周期管理给了我们最强的‘安全感’,现在市整体的营商环境得到了很大提升,我对今后企业在的发展很有信心,也可以说对投资毫无后顾之忧。”王昭沛说。

“自公司成立以来,市政府各职能部门一直在帮助我们解决水、电、通信等问题。说实话,来投资前我们还是有顾虑的,因为对不熟悉,担心办起事来会困难重重。但是来到后,代办部门全程无偿为我们提供代办服务,从企业设立登记到不动产登记等都是经开区产业服务中心替我们‘跑腿’。”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部经理吴宏林表示。

营商环境,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,更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,而服务则是解开竞争之“锁”的那串“密码”。

市在大力实施营商环境提升三年行动中,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在“真情”上下功夫,诚心实意为企业排忧解难,打通了优化营商环境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德方纳米自2018年入驻以来,投资近13个系列项目,总投资额或超300亿元。其中德方纳米年产7.2万吨磷酸铁锂项目仅用8个月就实现从开工到建成投产,硬是把过去一个工业项目通常需要18个月的项目建设周期缩短到8个月,刷新了项目建设的“加速度”。

服务企业没有最好,只有更好

这几年,市坚持用心服务企业,积极构建“亲”“清”新型政商关系,打造更好更优的服务环境。

“服务企业没有最好,只有更好。”市委主要领导表示,将牢牢把握“两个毫不动摇”“三个没有变”等政策要求,当好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执行者、行动派、实干家。

在今年的民营经济座谈会上,市向企业发放了服务联系卡,卡片详细列出了包括领导姓名、职务及联系方式,企业可以随时随地与相关领导联系,提供零距离服务。

“为了让更多的项目助推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,这几年市深入落实‘大招商’工作机制,紧盯产业链短板,推进全产业链招商,招大商、招好商。”市投资促进局党组书记、局长徐政介绍说,为打造为企服务“新高地”,对企业和项目实行“一企一策”全周期定制化服务,对生产要素提供全方位保障,解决企业家及其员工和家人来生活的后顾之忧,全力当好企业发展的“办事员”“勤务员”“店小二”。

为确保每家企业每个项目的联络畅通、无缝对接,“一对一”精准助力企业稳健发展,2022年共完成服务活动106场,服务企业1856户;企业联络员累计收集企业的困难问题1424个,解决1335个,解决率达93.75%;助企服务员收集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服务需求257项,解决189项,解决率达73.5%;全市1759名领导干部联络2274户企业。

“我们根据12项服务类型,市中小企业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市级相关部门、服务机构组成6个‘服务专班’,切实帮扶企业协调解决服务需求,深入一线,点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。”市中小企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蒲浪告诉中国商报记者。

“通过与企业的互动交流,收集了解企业下一步需要提供的服务以及对服务工作的意见建议后,紧盯企业所需,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。目前,共开展了上门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、融资、企业人力资源、法律风险预防、数字化服务等24场‘订单式’服务。” 蒲浪介绍说。

近几年,市先后制定出台《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》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服务企业“三项制度”领导小组等文件的通知》《市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二十二条措施》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三年行动计划》等系列政策措施,进一步激发了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活力。

“先建后验” ,助推项目落地建设

企业兴则兴,企业强则强。这几年,市集中要素资源全链打造新兴产业集群,引入行业龙头企业,加快构建以新能源电池、绿色硅光伏、绿色铝精深加工3个千亿级产业,有机硅新材料、稀贵和液态金属、高端钢材深加工、高端精细化工、先进装备制造、烟草6个百亿级产业,高端食品、文化旅游2个特色产业为重点的“3+6+2”现代产业体系。

“以前的项目建设,一定要拿到施工许可证后才可以开动工,现在只要拿到‘先建后验’备案通知书就可以开工建设了。”经开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李孝忠透露说。

国务院于2019年提出“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实施先建后验管理新模式”,市经开区从2020年初开始探索“先建后验”模式管理,在云南省率先实施,创新审批体制、简化审批流程、优化审批服务。2020年1月,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正式印发《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项目实行“先建后验”管理新模式实施方案(试行)的通知》,并成立领导小组,从此,“先建后验”管理新模式在经开区正式拉开序幕。

截至目前,已有隆基一期等30个项目纳入“先建后验”管理,涉及投资总额433亿元,其中隆基一期、阳光能源二期等5个项目实现当年开工、当年投产。

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助理总裁、晶澳基地党委书记白荣林介绍说,去年夏天因高温限电,包括在内的多地面临用电难题。拉棒车间生产对稳定供电的依赖性极高,一旦断电会使设备停止运作,重新启动时将额外耗费上千万度电,还可能对设备带来隐患。当时,市相关领导和经开区的相关部门顶着巨大压力,压减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用电,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用电,确保晶澳生产基地“没停过一天电”。这一举动让白荣林等众多企业负责人深受感动。

“未来也将更坚定地信任、投资。晶澳生产基地在运营过程中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使用占比超过了85%,绿色制造水平极为突出,已经成为光伏制造节碳减排的典型案例。”白荣林说。

截至目前,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73亿元连续布局建设四期项目,阳光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9.5亿元连续布局建设三期项目,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00亿元连续布局建设十三期项目。

近年来,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,聚焦建设“世界光伏之都”的总体定位,全产业链打造国内领先的绿色硅光伏产业聚集区,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授予“绿色晶硅光伏之都”称号。

“说到做到”,帮我们“跑腿”

牢固树立“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”的理念,尽心竭力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环境、千方百计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,市担当负责为民营企业撑腰鼓劲,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
在采访中,云南井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徐亮告诉中国商报记者:“市优质的营商环境,特别是沾益区首创的代办服务,让我们企业没有后顾之忧,一心搞生产。公司项目手续办理,全程由政府代办人员负责,我们只负责领证;投产后各部门手把手地将各种政府产业政策推进落地,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等。”

“是市沾益区政务服务管理局代办中心的‘说到做到’,帮我们‘跑腿’代办来沾益工业园区的相关审批手续,解决公司水电等难题,助力我们获得“专精特新”认定,使我们企业获得了融资,解决了资金流转难题,使公司没有后顾之忧安心生产,才有了如今的公司规模。”云南世纪丰铝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杨金中坦言。

在采访期间,的民营企业家们纷纷表示,民营企业能沉稳应对疫情过后的各种困难和冲击,既得益于民营企业不断内修外炼、转型发展与提高内力,更得益于市这几年不断完善的相关政策、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。

近4年来,市民营市场主体年均增长15.7%,截至2022年底,市有民营市场主体54.9万户,占全省的11.53%,“四类”规上企业户数达1822户,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1740户。工业企业7437户,同比增长32.54%,净增长1826户;规上工业企业达662户,同比增长22.82%;中小微企业达94113户,同比增长39.47%,净增26635户。14户民营企业上榜2022云南省非公企业100强。

在云南省率先实行县级“一颗章管审批”,建立投资项目代办、企业联络员、涉企检查报审的服务企业“三项制度”,“办事不求人、审批不见面、无事不打扰”的营商环境在民营企业家中口口相传。

2020年,市又在云南省率先建立了企业联络员制度,“一对一”精准助力企业发展。两年多来,市、县两级企业联络员通过实地走访、电话直联、微信对接等方式对接联系企业14000余次,企业累计反映的1424个困难和问题,已解决1335个,企业满意度和获得感明显提升。

未来,市将聚焦产业链延伸,全力打造产业集群,并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。力争到2025年,市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2500亿元、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0%以上,民间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65%以上,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。

乘风破浪,正当其时。站在经济复苏的春潮中,创造了诸多敢为人先的纪录,为云南省乃至全国贡献了“经验”。我们深信,加速驶向世界经济的海洋,营商环境的改革未来更可期。

作   者:中国商报